来源:金陵晚报 作者:王志胜 日期:2015-07-14
南京人缺什么?关于这一点,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回答。但有一样东西,恐怕绝大多数的南京人都在缺,而且无论男女老幼都在其中,情况最好的居然是1岁内的小婴儿。这样东西就叫做维生素D。
记者从南京数家大医院了解到,有多位专家分别对南京不同人群的维生素D水平进行过调查,总计人数接近5000人。虽然人群不一,结果倒是很统一,而专家们也告诉记者,维生素D缺乏带来的负面影响,可能远超过你的想象。
只要对照的标准稍微严格点,结果就很惊人近3000成人中合格的仅2.5%
前些日子,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病房里还住着一位“奇怪”的患者。“说她‘奇怪’,是因为这位女士全身查不出半点问题,骨骼、神经一切正常,就是全身酸疼得厉害。”何畏教授说。按说这种情况要是再查不出任何器质性病变,就要考虑是不是因为抑郁症之类问题引起的躯体化症状了,可何畏还是多留了个心眼,为她查了一下血清维生素D的水平。结果显示:严重不足。既然严重不足,那就补呗。按照医嘱,正常的活性维生素D补充上后,不过一个月,这位患者的疼痛就完全消失了。这事听起来好像有点神,但对于何畏来说其实不算稀罕。因为维生素D缺乏引起肌力下降和肌肉酸痛,对于专业医生来说并不是新闻,而她曾经对2786名40岁以上的南京成年居民进行调查,结果显示,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率可以达到68.3%以上;如果标准把控再严格一些,那么结果更惊人:维生素D正常者仅2.5%,缺乏或不足者可以达到97.5%!
“我们调查的时间是在6月到11月之间,也就是夏初到秋末,基本上是一年中阳光最好的季节。”何畏说,如果要是把时间换成冬季,结果或许会比这个更严重。因为研究的初衷与中老年人的骨代谢有关,何畏的这项研究针对的是40岁以上的成年人。不过除了何畏和她的研究伙伴外,南京还有不少研究者,对其他人群进行过调查。
例如江苏省人民医院检验学部的研究者们,曾经特意选取了夏季和冬季两个季节,对南京孕妇群体进行抽样调查。结果显示,即便在夏季,孕妇中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比例也分别占到47.4%和48.7%,正常比例仅有3.9%;而到了冬季,维生素D缺乏比例立刻就变成了65.4%。
南京儿童医院儿保科和儿科研究所的专家们也在不久前,发表了一篇针对0-16岁儿童的调查结果。参与研究的毛春婷医生告诉记者,他们抽查的样本也不少,达到2266例。而在这么多孩子中,1岁以下的小婴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最为理想,而在7岁以上的的儿童中,维生素D缺乏与不足的情况同样突出。
这些不同年龄、不同人群的调查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:南京人真的很缺维D。
它不只是一种维生素,还是一种“内分泌激素”维D不足甚至可能和肿瘤相关
缺乏维生素D会引起什么后果?有一点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想到:影响钙吸收。
没错,维生素D具抗佝偻病作用,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。如果出现维生素D缺乏,会导致少儿佝偻病和成年人的软骨病。毛春婷说,许多小宝宝的父母总担心孩子缺钙,会得佝偻病。但事实上,如果奶量正常,孩子并没有家长想象中那么容易“缺钙”,真正出现问题的孩子,大多数由于维生素D不足引起的钙吸收障碍,或者我们该称之为“缺维D”。
但是,何畏告诉记者,维生素D绝对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有益于骨骼的普通维生素,相反,现在医学界更倾向于这是一种重要的内分泌激素。“维生素D对钙吸收与骨骼形成的作用,只是它的经典作用。除此以外,它还会肌肉力量有很大影响,如果存在严重的维生素D不足,那么当事人的肌肉力量就会下降,平衡协调能力差,会变得容易摔跤,有些人还会出现严重的、莫名其妙的肌肉酸痛。”
维生素D还可能与人们的免疫系统有密切关联。比如临床就发现,如果是维生素D缺乏的老年人,就更容易发生感染,感染也更难被控制。如果妈妈在孕期就缺乏维生素D,那么孩子出生后发生哮喘的风险也显著增加,甚至还有更高风险出现与免疫相关的1型糖尿病。
何畏举了个例子。在芬兰这样的高纬度国家,日照情况当然不能和南非、巴西这样的国家和地区相比,而芬兰儿童的1型糖尿病发病率也显著高于那些日照充足的地区。当然,光这一项还不能证明什么,但在给当地的孩子每天补充2000个单位的维生素D后,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就下降了89%,这就真的很能说明些问题了。甚至还有研究发现,在乳腺癌、前列腺癌、结直肠癌的患者群体中,维生素D水平不足的情况更为常见,平均水平明显低于那些健康人群。虽然这其中的联系有待进一步验证,但也需要引起一定的关注。
“事实上,维生素D缺乏并不只是南京地区人群要面对的问题,而是一个全球都广泛存在的问题。只是由于医学界对于维生素D缺乏可能带来的问题认识越来越多,所以更加需要引起人们重视。”几位专家都告诉记者。
晒太阳很重要,但光晒太阳可能还不够隔窗晒太阳对补维D毫无作用
既然维生素D缺乏看起来后果可能很严重,那么我们自然要问:为何我们会缺维D?关于这一点,专家们都在自己的研究中进行过分析,总结起来不外乎是两大原因:日晒少、补充少。
“日晒少”大概是很多人都能想到的。何畏说,各项研究都显示,冬季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会比夏秋季更为显著,关于维生素D和日照的关系可以说不言而喻。
“我曾经遇见一个孕妇,也是因为肌肉酸痛来就医的。后来一问,她每天白天不出门,晚上丈夫回来了才有空陪她出门散步。所以她每天都只能晒晒月亮。至于白天,她顶多就在阳台上晒晒。”何畏告诉记者,“然而她并不知道,隔着两层玻璃晒太阳,其实已经毫无效果了。”
专家说,晒太阳无疑是保证维生素D水平的最经济、有效的方法,但它实在是有点“看天吃饭”:阳光要充足,空气要好,穿透雾霾的那点阳光作用实在有限;气温要合适,以为晒太阳最合适的时间是上午8-10点和下午3-4点,但如果天气太热,那也不能冒着中暑的风险在这个时候出去晒;人必须去户外,而且要裸露出足够的肌肤,隔着窗户玻璃或者衣服穿得严严实实,那肯定都没什么效果。
“所以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保证每天在户外晒太阳40-50分钟,尤其是老人更需要如此。同时在晒太阳的时候,要暴露足够多的皮肤,而且不要涂防晒。当然,为了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,面部还是可以注意防晒的,但最起码要把四肢给暴露出来,这样晒才有效果。”何畏说。不过她告诉记者,这样的晒法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有益的,对于健康人群来说也许这样就差不多。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老人、孩子或者已经存在维生素D严重缺乏的人群来说,效果就很有限了。“因为日晒效果不稳定,必须看天。而且维生素D进入体内还有一个复杂的代谢过程,所以要想快速补充,还需要其他手段。”
这所谓的“其他手段”,当然就是一般的口服补充。毛春婷说,在10多年前,美国儿科学会就推荐从孩子出生后2个月起补充维生素D,并且一直补充到青少年期,一般每日最少400U,特殊孩童可根据个体情况补充到800U/天。在国外许多儿童食品中,也专门添加了维生素D,以满足人体需要。但在国内,目前只有新生儿母亲愿意给孩子口服补充维生素D,而到孩子1岁后,绝大多数的母亲都会“千方百计”给孩子“停药”。因此在她所参与的调查中,1岁以内的小婴儿反而是维生素D水平状况最佳的群体,1-7岁的孩子不足和缺乏情况就显著增多,7岁以后的孩童则更为明显。
“从我们门诊接触的情况来看,许多家长都认为‘维生素D吃多了可能引起中毒’,而拒绝给孩子继续补充维生素D。但事实上,临床推荐的400-800U的补充剂量离中毒剂量非常遥远,甚至就是治疗剂量都很难引起中毒。这完全是一种误读。”毛春婷说,“惧怕中毒”是导致家长拒绝给孩子补充、导致大部分孩子维生素D不足的主要原因;而对于成年人群来说,更多就是对维生素D不足认识不够,无补充意识,加上生活方式变化、日晒过少所引起的了。
补充维生素D会中毒吗?
“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,可以在体内蓄积。如果持续过量服用,可能蓄积导致中毒,所以自己不要乱吃。”
这样的说法是如今许多家长都熟知的,也是人们对维生素D敬而远之的主要原因。但对于这个说法,专家们的意见是:道理没错,但在实际生活中基本无法实现,所以属于杞人忧天。
“现在一般儿科推荐的补充剂量是400-800U/天,这个剂量距离中毒剂量太远了。对儿童来说,这个剂量很安全,对成人来说更没什么风险。”何畏说,许多外国人喜欢盛夏去海滩上晒太阳,那种“裸体海滩”暴晒个5分钟,就可能带来近万个单位的维生素D,远超过现在的推荐补充剂量。而这些晒太阳的人中,晒伤的有,晒出维生素D中毒的还真没听说过。
毛春婷告诉记者,那些关于“维生素D中毒”的传言,最初应该起源于“鱼肝油中毒”一说。“鱼肝油说白了是一种维生素AD合剂,其中维生素A和D的比例就比较重要。有些鱼肝油的比例不太合理,导致孩子在吃的过程中,维生素D未必够,维生素A却过了。加上维生素A比维生素D更容易从饮食等渠道摄入,一来二去,维生素A摄入过多倒是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。因此有‘中毒’的传言。”
她告诉记者,现在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,除了会给宝宝使用维生素AD比例更合理、质量合格鱼肝油外,还可以直接给孩子选择维生素D制剂,就可以避免“无意中维A超量”的风险。而临床推荐的补充剂量,对孩子们来说都是非常安全的。“我们甚至也遇见过有的家长不注意,孩子一天吃多了,一般停个几天看看,都没事,从未发生过因此中毒的案例。”
后来不知道为何,这个说法以讹传讹,逐渐演变成“补充维生素D会中毒”的说法,引起了人们恐慌,也让人们对于“合理补充维生素D”敬而远之。但事实上,如果是确实存在缺乏的人群,合理补充维生素D不仅是安全的,也是必要的。